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是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自然他说我,劝我。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我自己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来,那时才知道我呢。”看来,薛蟠是真的有心做事,而不是随便说说。
薛蟠的这番话,算得上头头是道,同时又有些小孩子脾气,说等我明年发了财回来,你才知道我的厉害。“说毕,赌气睡觉去了。”这是写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像这种富贵人家的孩子,最后除了赌气去睡觉,大概也不晓得还能干什么。
薛姨妈觉得他讲得蛮有道理的,就跟宝钗商量。一般家里主事的都是父亲,这个妈妈大概也不太懂得怎么处理家事,所以凡事都跟宝钗商量。我们一直讲薛宝钗一方面很懂事,一方面又很有心机,这可能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她父亲早逝,母亲没什么主见,哥哥又整天惹是生非,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靠她拿主意,因此养成了她成熟的个性。
宝钗笑着安慰妈妈说:“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有没有看到,宝钗的第一反应是正面的,说哥哥有这样的反省,愿意去做事情,很好啊。可是很奇怪,我们小时候跟爸爸妈妈讲,我想做什么什么,爸爸妈妈就会说:你算了吧,我才不相信呢。这样一种负面的习惯其实是不好的,可我们还是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像我们今天做老师的,有学生老是逃课骗你,然后有一天他跟你说:老师我一定改,你给我一个机会。你就会说:算了吧。断然拒绝再给学生机会。
所以宝钗很难能可贵,她第一个反应是肯定。接下来又说:“只是他在家里说的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这才是理智的态度,就是正面也要想,负面也要想。好,最后的结论是:“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还是先讲正面,他也许真有可能改邪归正,这样最好不过。“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这是最了不起的一句,就是说,如果他还是不改,你又能怎么样?永远放在身边,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
“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是一种极富智慧的态度。我觉得薛宝钗的这个部分,绝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发生任何事情,都要从正面、反面两方面去思考,最后得出一个两全的结论。既要“尽人力”,因为不尽人力必将一事无成;又要“听天命”,因为世事未必都能如我们所愿。“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这是一个妹妹对哥哥讲的话,薛蟠听到应该蛮惭愧的。这么懂事的妹妹,却有个这么不懂事的哥哥,让妹妹也替他操心。
最后她就向母亲建议:“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就打发他去试一试,只打量丢个八百、一千银子,横竖有伙计们帮着呢,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了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了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完全得靠自己,这对薛蟠未必不是好事。就像今天京城里某某高干的孩子,大家都巴结、奉承他,他根本没有机会成长。
宝钗就是这样,总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生命,凡事总是尽量往好的方面想。薛姨妈听了女儿的话,想了半天说:“倒是你说的是。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至次日,薛姨妈命人请了张德辉来”,拜托他代为照管儿子。过去富贵人家的女眷,不能随便与外面的男人见面,所以她“在书房中命薛蟠款待酒饭,自己在后廊下,隔着帘子,向里千言万语嘱托张德辉,照管薛蟠”。
“张德辉满口应承。”过去这种老家人,真的非常有担待,主人交代的事,绝对是毫不含糊。等吃过饭告辞的时候,张德辉对薛蟠说:“十四日是上好出门的日子,大世兄打点行李,雇下骡子,十四一早就长行了。”过去人做事前一定要翻黄历,看这一天宜不宜出行。注意,老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