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三十,这是搬到城外来过的第一个年,家里不像以前那么阔绰了,只买了一个大的爆竹,等天黑的时候放。

大家都开心看爆竹,许婵这时又想起爹娘,望着天空心里默默念道:爹爹阿娘,你们还好吗?我有听祖母和婶婶们的话,你们什么时候家?阿婵好想你们……

正月初二,各房都回娘家了,许四海和陶氏也回了陶家。许婵顿时觉得家里清净多了,只剩下她和许四海的几位妾室。

午饭是姜氏和彩凤做的,这顿碗许婵洗得很快,洗完碗把二婶三婶留给她的尿布洗了,她就一个人坐在屋背后。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许婵无事就喜欢一个人来这里坐一坐,想想爹娘的模样。

不知过去多久,天色渐渐暗下来,许婵还沉浸在过往的回忆里,忽然听到许婼呼唤她的声音。

“阿婵……阿婵!”

许婼在前面院子里没看她,一猜她就在这里。今日跟着吴氏回娘家,外祖母给了他们好多糖和枣,她装了一布袋,带回来跟许婵一起吃。

“这是外祖母给我的,这枣可甜了,还有这糖……”

许婵接着她递过来的糖和枣,感觉很久没吃糖了,以前爹娘在的时候,点心果脯应有尽有。吃着糖,她又注意到许婼身上的新衣服。

许婼解释道:“这是外祖母和娘亲刚刚上街给我买的,阿婵也有,娘叫你一会儿进去试一试。”

吃了几块糖和枣,两人回屋去,吴氏正巧拿着许婵的新衣服出来找她,把她带回房里试试。

新衣服夹着棉花,非常厚实,许婵穿上感觉身子一下子暖和多了,只是有些大。吴氏帮她把袖子卷了卷,解释道:“家里不必以前富裕,这衣服买大些,还能多穿几年。”

……

年还没过完,家里的钱又用光了。但这一次陶氏回娘家,正好撞上了嫂嫂,两人争执了一番,她什么也没捞着,晚上垂头丧气地走回家。

家里只剩下少许米和红薯,齐氏等着婆母带肉和菜,却见两手空空地走回来。

当晚一大家子做上饭桌,三四十人看着一碗饭一个红薯,默不吭声。

许婵早就饿了,但看大家都没动,她也没动筷。她的饭碗最小,还没有添满,两三口便能吞下。还有那个红薯,半个巴掌大,小小的一个。

许四海阴沉着脸,陶氏今日在娘家跟嫂嫂大闹一场,回来脸色也不大好看。

“行了,都动筷吧,先吃了这顿再说。”陶氏一发话,在场的人开始拿筷子,也无人敢说话。

吃过晚饭,许四海和陶氏把三个儿子叫到屋里,商量着让他们出门找活计挣银子的事。

这三个儿子,一商两文,许老三多年打理家中产业,若是能让林氏回娘家说说好话,在林家的铺子上找个差事应该不难。只是老二和老六,如今功名都丢了,怕是不好找活。

翌日,不仅是这三个儿子,家里凡是年满十四岁的男子都出门进城,看看能不能找个活做。

等到晚饭时候回来,大伙儿坐在饭桌前。今晚吃的是稀饭,每人半个红薯。

许四海问道:“你们都出去一整天了,有人找到活做了吗?”

众人都默默低下头,场面安静得仿佛能听见嘣嘣的心跳声。

今日进城去,刚开始他们都舍不下脸到人家铺子上问。以前他们大宅门里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如今要到人家铺子上干活,人家都嫌弃不肯要。一整天下来,没一个人找到活做。

陶氏又看向林氏:“老三媳妇,你回娘家说了让老三去家里干活的事了吗?”

林氏眼神闪躲,支吾道:“娘,我跟父亲说了这事,只是眼下家里铺子上都不缺人,我爹说等缺人手了再来跟我说,让相公过去。”

话一说完,许四海和陶氏都默默叹气,堂屋上鸦雀无声。

家里孩子们找不到地方挣银子,体面些的账房、私塾先生,人家不肯要。卖苦力他们吃不了苦,那些店铺商家十有八九都是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