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气得双目瞪得要喷出火苗来了。怒极之下她将寝宫里摆放的一应物件乒乒砰砰一顿乱摔,精美的宫殿不一会儿就变得跟废墟一样。发泄完后,她才静下来想应对之策。这太子遗孤的身份是她崔氏想立就能立得住的?她就让他来个名不正言不顺!

想到这里她立马招来心腹宫人为她联系宫外的势力,让这些大臣上书皇家血脉不容有疑,他一个私生子的身份还想登大雅之堂?就凭这一点,她倒要看看那孩子怎么立得住!

后宫的形势急剧变化,太子尚有遗孤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消息在前朝更是掀起轩然大波。当天夜里都城五品以上官员家的书房都灯火通明,经久不息,一直亮到下半夜~

想想也是,突然杀出个太子遗孤来,除了那心大的,能有几个人睡得着?不得想想自己的立场,以后的站位?明天的表态?

果然到了第二日上早朝时,大家都彼此默契顶着黑眼圈儿打着哈欠站在大殿前等着陛下的到来。

也没令众人久等,皇上来时面上满面春风,是个人都能看出皇上今日心情非常好,更别提这些在官场经营日久,粘上毛就是猴儿的官场老油条。

皇上上朝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他的太孙回宫了,只见他笑容满面道,“诸位爱卿,朕有一件大喜事要宣布,太子当年实际上留下一子,只是他出生时被普觉寺的圣僧批过命,此子必须断绝红尘,在佛祖面前侍奉到十岁方能回宫,方能保一生平安无虞。所以自他出生朕就没有对外公布过。

这些年他在普觉寺一来侍奉佛祖二来为大魏诵经祈福,其心可嘉。如今他已然年满十岁,朕也不忍骨肉分离之苦,昨儿朕已经派人将他接回了宫中。他就是朕的太孙:于行。”

皇上这样说也是思虑良久,若是将太孙真实遭遇公之于众,一个流落在外的太孙无论怎么解释,身世总有一点扑朔迷离的色彩,会受人诟病,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再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若是让百姓知道太孙是被宫人偷抱出皇宫的,那岂不是当众打了皇室的脸面,皇家的护卫是摆设吗?他的权威会否受到质疑?

皇上这个理由一出口,大殿内立刻鸦雀无声,谁也没想到皇上会给出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大魏祈福。皇上这是无形之中抬高了那孩子的身份。可再如何抬高又怎么样,终究出身摆在那里,这是出生就定下的。

想到这里,贤妃娘娘的马前卒就开始出击了。

开始有官员陆续站出来陈词了,只听宋御史先站出来道,“启禀陛下,按我大魏规制,太孙乃是世嫡长孙。众所周知当年太子妃未产子,而先太子后院又只有太子妃一人,那这孩子不仅不是嫡出,更是私生子的身份,所以臣认为他如何也做不得太孙。”

到底是御史出身,这嘴巴就是歹毒,说话也不留情面,直接揭开了皇上的遮羞布。

有了宋御史的提议,王御史也站出来说,莫说前朝,就是纵观古今,也没有私生子当太孙的先例。

有了前面两位御史开了先河,后面朝臣一个个都站出来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

故人之姿 随着站出来附议的人……

随着站出来附议的人越来越多, 大略一看竟是朝中过半朝臣都支持宋御史的提议。

三皇子跟五皇子默契的站在那儿没有附议。他们当然是不表示的,有这些半朝臣子给父皇施压,他们站在后面看就好, 免得恼了父皇失了圣心就得不偿失了。

与他们一样没有表示的还有朝中的几位老臣和昨儿个在御书房被晾了半天的朝中大臣。其中以谭太师的资历最高。若说朝中的大臣是脱了毛的猴儿, 这些就是猴中的猴精,个个有八百个心眼子。

谭太师别看年纪大了,他可不糊涂,以他对皇上的了解,他是国家大事上一点也不含糊,但是事关个人得失的时候极度自私, 这样的人怎么会允许皇家血脉不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连儿子都舍不得给,会认一个来路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