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四大瘟病专家正是和他们的典籍正是诞生于此。
第一本吴又可的《瘟疫论》在没有显微镜的明朝,提出了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名叫“戾气”的致病物质,传染途径为口鼻而入。
在这一书中,作者吴又可强调“戾气”并非古之医术中六气中的任何一种。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种思维方式吧,在现代看来不全对, 但在当时连什么瘟疫,瘟疫的发生条件是什么,都不清楚把瘟疫归于六因中的年代, 吴又可的理论无疑是创新。
尤其是在他这一代,他又为原来辨证的医治方法上,扩充增之九种,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
明代晚年。
吴又可面对十巷九空,一巷子百余人家, 无一人幸免的场景, 看着稀稀落落的人群,他们连哀嚎的声音都发不出来,微弱的哭声尚不如幼猫嘶吼。
瘟疫又是瘟疫!!!
什么时候,瘟疫才能是个头,吴又可不禁想着。
他自认并非多有才学之人, 学识远逊诸多大家, 之所以能在瘟疫上稍有成就, 不过是此方年间得瘟病之人多如牛毛。
古之方法今不适用,各地郎中却无人察觉,仍以古法,以治疗伤寒、却邪之法诊治病人。
病因未明,病人纵服药也无效,病情仍然不断发展,各地往死之人不计其数。
吴又可常年奔波于治疗疫病的第一现场,多加研究,累积经验,时间长了总算是摸到一些先人治疗疫病的心得,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这些经验每一条都沾满了明末崇祯年间后期,百姓们的鲜血,若是让吴又可来选,他倒是宁愿自己一辈子,只是个普通的乡野郎中。
【不得不说,吴又可的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吴又可之前,常有医者并为实地考察,多遵循古方,认为张仲景以伤寒之法治疗瘟疫,他们便也跟着以伤寒之法治疗瘟疫。
可实质上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张仲景创建病因、临床学,是希望医者能灵活变通,找寻病人治病之因,治疗病人症状之本。
虽然他当时以治伤寒的方法治疗瘟疫,但并不代表瘟疫只能用治疗伤寒的方法去治。
只不过是张仲景所处年代时,瘟疫发生的表证恰好是伤寒,通过治疗伤寒,可以达到褪去瘟疫的效果。
如今的瘟疫若是没有伤寒的症状,属实没必要将瘟疫以伤寒之症治疗,不然只会耽误病情,导致病人不治身亡。
而吴又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
他虽然没有确切找到了瘟疫的源头。
但他以自己的行医经验和治疗结果,先是把伤寒与瘟疫分隔开来,又用当时所能理解的知识,解释了瘟疫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
提出了瘟疫病症所犯之处,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入侵,在半表半里之间,称呼此处为膜原。
意思是,瘟疫可以通过外部而感染,继而深入体内,有着连同表里的特点。
这一番言论有别于以往关于瘟疫“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尤其是戾气会通过口鼻和人与人之间的呼吸传播,戾气是瘟疫的根源这点,是当时人们所理解不了的。
因此当时吴又可也被同行称为“巫医”,一时间无人敢让吴又可治疗。
不过同行是冤家,光听同行的话,可不能全信。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尤其是医术,能治就是能治,不能就是不能,在如何诋毁,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
在吴又可不断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劝说下,终于有敢于吃螃蟹的病人出现。
他试着喝了吴又可配置的汤药,发现服药后病情果真减轻,一时间大喜左右宣传。
同乡的病人就都来找吴又可诊治,吴又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