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彻登基后不久就封他为卫尉,负责宫内安全,试想一个不被君主信任的人,能被安排到宫中负责这个,刘彻难道不怕死吗?
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李广在龙城之前都是颇为受刘彻信任的将领,再龙城时也曾经给予厚望,可惜李广没有拿下实绩,而卫青那下了,刘彻多实用主义的一个人啊!
他就是谁好用,用谁。
如果卫青幸运他就不会是私生子出生,少年牧羊,成年做骑奴,而该和李广一样出生世家,饱受信赖。
同理的还有霍去病的幸运,后世文人只看到了霍去病的幸运,说他在深入匈奴时从不迷路,却没看到他收编匈奴人,任用他们作为向导,带领军队前行,只将这一切归功于幸运,这岂不可笑。
这样一看,李广有的优点,卫霍也有,李广没有的优点,卫霍还是有,这一对比,成功的会是卫霍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李广不能封侯除了能力,还有的另一个因素是,他的政治情商并不高,比如之前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随周亚夫所获得的功绩绝对是足够封侯的,但他却私自接了梁王的军印,导致犯了错不得,回朝后就没了封赏。
还有他的性格狭义气量小,再担任右北平郡守的时候,为了报复曾经拦下他马车的霸陵县尉,带着他一起去右北平上任,然后就杀了人家,还和汉武帝上奏这件事谢罪。
这时候李广在驻守边境,死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彻就好言放过李广,但你要说刘彻心里好受吗?那肯定是不的,你早不说晚不说,这个时候说,这不是逼他一定要原谅你李广,刘彻能受这种气。
因此越来越不喜李广疏远他。
最后李广为什么被众多现代踩入泥里,很简单因为吹的太过了,自汉以后的人,非常喜欢用李广来吹自己。
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还有之前天幸那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诗歌,将李广描绘成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让人心驰神往,忍不住一探究竟。
可真仔细去看李广的战绩,那是牛皮吹得震天响,一看战绩“二点五”,再加上古代文人,吹李广,就吹李广,还特别喜欢拉踩卫霍,这一下可就捅娄子了。
现今大家看史书讲究去繁化简,就看你这个具体战绩怎么样,比如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的飞将,再教科书上一直指代李广,但大家一看史书,不对啊!
夺回阴山的不是卫青吗?和李广有什么关系,肯定是假的人家说的是卫青,然后就开始拉踩李广,毕竟李广的战绩对比卫霍二人实在名不副实,这让喜欢这两位的“一些人”尤其不爽,之前文人怎么夸赞他,今人就怎么贬斥他。
但实际上,王昌龄这句诗的飞将一词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卫青的,也有说是李广的,还有一种是说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无论那种说法,除了王昌龄本人也无人得知了。
以此来嘲讽李广鸠占鹊巢,属实毫无意义。
而包括太史公在内的人,夸李广,实际上都是在接着李广表达自己的愁绪,之前看到有个人说的好啊,卫霍功绩太大了,所以文人们自觉自己比不得他们,但是李广的功绩有,却并没有强到离谱,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李广。
加上李广明明有功,却一直无赏,天然就有种悲剧的色彩在里面,这正是文人所喜欢的,特别在一联想自己的处境后,这种感慨就更大了。
我简直和李广一样,都是生不逢时,又是不被任用,我真的太可惜了,这样的感慨留在每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心里,人一多,你一句我一句,李广直接成了不得志的代名人。
简直惨兮兮,人这辈子就恨自己没封侯,后世人还要反复拿出来说,惨啊!
最后在总结一下,李广这个人绝对是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