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他镇守边境拥有多年和匈奴对战的经验,在一百打三后还有他遇见匈奴千人部队,却凭借着自己对匈奴人的理解,不费一兵一卒返回汉营,加上史记中屡次提起他对匈奴人十分熟悉,能依此反击匈奴,足可见他对于如何打匈奴也有着一套章法。
虽然为人狭隘肚量不大,但他也能和士兵同苦同乐,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在缺量断水的情况下,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喝他不喝,一生家中都没有多余的钱财,不谈购买家产的事情。
因此他率领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古代士兵在他们看来,能和他们共苦的将领了便是极好的将领,而李广多年的镇守,也确实让他所安守的地盘,过上了安稳日子,就这点而言足够百姓感激他,愿意在他死时为他哭泣。
但很可惜,李广在才华性格中都稍差一点,他愿意和士兵痛苦乐,却忘了军纪言明,反而死伤更多,对于李广而言未必不是一件难过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便是看中李广的这一点,着重突出了他性格和差一点的局面,才出现了李广运气非常不好,和李广很强的说法。
这里也有人说太史公偏心李广的,确实太史公偏心了。
但这份偏心李广未必想要,而且该说的性格战绩,太史公也没有隐瞒如实记录,就说详细了那么亿点点,就抓着这里说太史公是公知也有失偏颇。】
……
李广听完天音陷入沉思,他之前一直没有想过自己的作战方法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虽然伤亡过大,但每次敌方的伤亡也同样惨重,士兵们也非常乐意这样,可如此却是掉了西瓜捡芝麻吗?
在李广沉思的时候,主父偃见李广面色仍然不好,还以为他还在为后人的污蔑而难过,觉得看在同僚的情谊上安慰一番。
“卫尉后世有诬着,赞美亦是不少,虽不得封侯却流芳千古,此乃大福。”
李广听了沉默的看了对方一眼,他这辈子就一个封侯的愿望没实现,还被后世闹得沸沸扬扬不得安宁,还上了什么教科书,被人诵读,这简直是在扒李广的脸皮。
就这样还有主父偃还要恭喜他,难怪后来被陛下嫌弃,做官做成这样,一点脸色也不会看,简直差劲。
李广想着最终因为今天刺激过大,选择了平稳的方式问候对方:“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主父偃微笑:“吾有了。”
李广:……
作者有话说:
邵、雁门郡、云中郡的太守。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人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