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1 / 3)

那么此刻的汉朝气氛就是尴尬到了极点。

刚刚还一窝蜂恭维李广的大臣,此刻呆若木鸡,冷汗直往下流。

大家包括刘彻在内,都不约而同的看向李广。

只见他面色迅速灰白,侯中发出霍霍的声音,似乎想张口,又说不出话,一口血瞬间喷涌而出。

“快喊太医”

见李广吐血,刘彻到是没有为难他,立刻给他叫了太医,让人扛着他去休息。

但李广不,在太医给他看了,抚胸缓过一口气后,李广噗通一下跪地,磕头面部扭曲,额头流着血,声音嘶哑的说:“臣愧对陛下,家中竟出如此不肖子孙,臣这就将孽孙处死,之后臣但凭陛下发落。”

刘彻面对李广的跪拜,心情意外的平静,现在的他正值壮年,为人英明,处事果决。

他想不到年老的自己,会迟钝到连年征战匈奴不得,在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却依旧大规模损耗民力的样子,还被方士骗了三次,这是什么品种的傻瓜啊!

这就是雄主迟暮吗?刘彻内心苦闷,人力有极限,果然只有寻仙问道,永远维持在年轻的样子,他才能一直统治这偌大的帝国。

仙人啊你究竟在什么地方,说如此多的事情,又要朕做什么呢?

天幕这次说的事情太过多,光是举兵几次不得,反耗巨大民力,就足以让天下百姓心生怨气,接下来只能免税,大赦天下,安抚名声才是正举。

他想出兵匈奴的钱,征税是拿不到了,但时机正好,匈奴又不能不打,只能开源了,之后找桑弘羊问问,这笔钱能从哪里省出来。

比起刘彻脑子忧虑的种种事情,李陵的叛逃在他眼里甚至没什么可论的,他也不可能真的处死一个尚在襁褓的稚子,也不能真的触发李广,不处罚也不行。

思绪在脑中过了一遍,刘彻最后决定:“此后封李广为雁门太守,驻守边境,守一郡之地,永不归京。”

李广对刘彻的宣判没有意见,他的脸现在已经燥的面红耳赤,一想到他的后人,日后居然会是匈奴人,他就狠的想死。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居然会叛国,他的长子、次子驻守代郡太守皆战死,末子虽自己征战沙场,虽没战死沙场报国家,而是触鹿而死,但也从未有过想叛国之举。

怎么孙儿居然能做出此等丢尽家族门楣之举,他们家这是怎么了。

联系到天幕说李陵推脱责任,联想到未来自己所说不愿死于刀笔史口中,李广恍惚明白了什么,终究是他起了个坏头啊,但愿现在纠正还不晚。

作者有话说:

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汉又使因杅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会涿邪山,亡所得。使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陵所杀伤万余人,兵食尽,欲归,单于围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脱归汉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

后二岁,汉使贰师将军六万骑,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亡所得。因杅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汉书】

中间有部分汉武帝说的话,是我瞎编的,实际上汉书里才没说那么多,我是为了方便过度,才写了点上去,不然有点干吧。

李陵的事件我又好多看不通的事情啊,说李陵那边有四百人跑了出来,那这四百人应该是知道李陵是假降的才对啊,最开始就是为了说这件事才跑出的,目的就两个一个是援军,一个是希望有人告诉陛下就算我假意投降了,但并不是真的想叛国,请等我和赵破奴将军一般讨回来在报答陛下,但是很奇怪,汉武帝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居然是以为李陵死了,之后是司马迁在劝,才平息下来。那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