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微道:“当然有。你还记得沈谏交给冯文的那份行卷吗?既然沈谏认为永安侯世子抄了他的行卷,那就把那份行卷公之于众,让所有人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抄。”
赵锦繁眉心微蹙:“这如何能算证据?要知道冯文是永安侯世子的亲舅父,即便他拿出当时沈谏的行卷,谁又能保证那份行卷他没做过手脚?比如将那篇策论毁掉,再请人仿着沈谏的笔迹重写一篇之类的。”
荀子微道:“事不关己,又有几个人会去细究证据真伪呢?就算真有人察觉不妥又能如何,谁会为了平民沈谏而去得罪永安侯世子?且依照当时的情况看,永安侯世子举止有度,证据充足。沈谏不仅没有证据,还出言辱骂他人在先。从观感上,沈谏就输了一大程。”
那份改动过的行卷被公布后,众人对比了行卷上沈谏写的策论和永安侯世子在殿试上夺魁的那篇策论。结果发现两篇文章除了论点凑巧一致,别无相同之处。
于是就有人替永安侯世子抱不平。
“难不成这论点只有他沈谏能写,别人都不能?真是可笑。”
“只有我觉得,同样的论点永安侯世子写得比他好不止一星半点吗?”
“永安侯世子真是无妄之灾,被这种疯狗咬上。空口毁人清誉,真是好歹毒啊!”
没过多久,又有人传:“我听说他这也不是第一次乱咬人,惯犯罢了,从前被咬的都是些小书生,拿他没辙,只不过这回踢到铁板了。活该!”
“我还听说他手底下专门养了一群人,看谁文章写得好就逮着谁咬……”
到底是从哪听说来的,谁也不知道,反正大家都这么说。
不论沈谏如何辩解说他没有,旁人只会来一句:“你说没有,那证据吗?”
有的时候连沈谏自己都在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就像别人说得那般十恶不赦。
谣言愈演愈烈之际,冯文站了出来,不无遗憾地叹息道:“你太让我失望了。”
沈谏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一个让当朝宰执失望的人,不会再有任何仕途,他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空有进士之名的平民。
那位不弃他贫寒对他教导有加的启蒙恩师痛心疾首地问他:“哎,你都已经忍了,为什么不忍到最后呢?”
沈谏只是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赵锦繁叹了口气道:“难道就没有办法能证明,那篇策论是出自沈谏之手吗?”
荀子微道:“有。”
“沈谏有位志同道合的友人,那位友人爽朗大方,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同他一样心怀抱负,志向高远,与他一起高中进士,两人关系极好。当年沈谏写完那篇策论后将原稿送去给了那位友人品鉴,那位友人直言非常喜欢那篇策论,将那份原稿裱挂了起来,说没准将来能成价值千金的高官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