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接办使,不仅要负责北戎使团的安全,也要时时保持警戒,以防使团内部有人居心不良。儿臣生在边疆,第一次见到胡人便是在战场,于骑射武艺一道亦有所长,在必要时可以武力应对而不落下风此乃武。”
“接办使需熟知文史典籍,以使使团逐渐了解我朝博大精深的文化,还需熟知两国礼仪事体,如受书之礼、赐予之礼等,帮助使团熟识我朝礼仪,不在大典上失仪。儿臣曾向父皇申请就读学堂,跟随学士大夫研习经典已有一段时日,于礼仪事体方面也较为熟悉,足以为使团成员提供指导此乃文。”
“使团的招待、宴饮等具体活动繁杂,涉及部门众多,需要接办使对朝中办事流程及相关负责人员熟识此乃政。”
“接待使团开支巨大,从使团途径的市舶司、州县、外事馆驿以及到京后的宴饮起居、朝廷赏赐,样样离不开钱,但之前连年的战事早已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江河下游年前又遭水患,父皇体恤百姓,不愿加重赋税,如今国库里真正能用的银两相当有限儿臣以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办好此次招待,既不铺张浪费又彰显我大兖怀柔远人的大国气度才是接办使最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谢郁棠从“文武经政”四个方面一一道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待最后一字落地,屋内静极。
“‘政’一方面,朝中有不少比你合适,你不能算有优势,不过……”皇帝对最后一点起了兴致,“你打算怎么解决‘财’的问题?”
谢郁棠竖起两根手指:“开源、节流。”
“先说节流,儿臣翻阅文献,发现所有开支中最大的便是‘赐’。‘赐’包括‘回赐’与‘别赐’,‘回赐’是我朝按照北戎所进贡的物品估价,给出相应的回礼,但我朝的估价历来偏高,所赠回礼已经远远超过贡物的价值。”
“而‘别赐’是由父皇以天子的身份另外赏赐给使团的,赏赐之物大都为金银珠宝和真丝香药,按使团人头发放,也就是说,使团人数越多,受到的赏赐就越多。”
“若儿臣担任接办使,会从这两方面节流首先指定合理的估价标准,使进贡和回赐的价值大致相等。再次,同北戎协商控制使团人数,但也相应地提高每个人的待遇,并通过控制所贡物品数量来间接限制回赠。”
这的确是个可行的办法,若只是一味减少大兖这边“赐”的数量,定会惹的北戎不快,但谢郁棠是先限制北戎上供的贡品数自己这边才跟着削减,主打一个公平交易。再者,虽然使团的人数减少,但每个使团成员的待遇提高了,这就天然将对方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对声会小很多。
“至于‘政’”
谢郁棠下了一枚白子,这枚白子入局,竟将先前散落不成器的棋子们连了起来,一扫此前颓势,甚至隐隐有反包黑子的气势,“单儿臣一人的确没什么优势,但,加上三殿下呢?”
皇帝一挑眉。
“三殿下同儿臣说,他会拿出最大的诚意,他手中的资源人脉也可尽为儿臣所用。”谢郁棠春秋笔法,说的倒也都是真话,但到底与蔺檀本意相差几何就见仁见智了。
“三殿下曾在枢密院与鸿胪寺轮值,于这两处的行事规章和相关人员都较为熟悉。再者,江南有不少富商巨贾,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却苦于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三殿下愿意出面,说服这些富商,我朝的‘赐’由他们全权买单,作为回报,三殿下会向陛下上书,为他们求得一些‘功名’。”
这是谢郁棠同蔺檀商量出的办法,蔺檀在江南积累多年,那些富商巨贾甚至有不少是由他一手扶植,这些人几乎相当于他的小金库,前世蔺檀有举兵的底气,也是因为这个金库的存在。
皇帝手中的黑子迟迟未曾落下。
谢郁棠起身,抱拳行礼,朗声道:“儿臣相信,有三殿下助力,儿臣定能不负接办使之职。”
第34章 第34章我一直伺候主人又何妨。……
那日谢郁棠自宫里回来后未再得皇帝召见,她照例每日去学堂听学,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