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1 / 5)

与此同时,村里也开始收当年提留,卖下年的高价地。提留是按人头的,一人交一百四。大部分户一听都十分惊讶:去年一人有一亩多地才收一百,今年高价地已经收去一份了,那半亩口粮田就收一百四,还让人活不活?封合作向大伙解释:除了交镇上的一笔,村里收的确实比去年多了点,但是这笔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里计划在“长廊”再建两个工厂,一个塑料厂,一个织布厂,加上已有的橡胶厂,能够容纳几百名剩余劳力,能够创造几百万元的产值近百万元的利润,到那时村里就不再向各家各户收提留了,上级再搞这这那那的集资,全由村里担着!讲完这些,封合作道:反正道理已经跟大伙讲明了,希望大伙赶快如数交上。半个月为限,晚交一天就加罚百分之十!

听说迟交重罚,一家家便都慌慌地去交。那些男人不在家的,妇女们数数钱不够,便急忙跑到镇上发电报给男人,弄得镇邮局职员一见乡下妇女来发电报,就胸有成竹立即代其填好了电文:“村里收钱速回”。

封大脚对交提留的态度历来积极。今年一接到通知,他便催促二孙子运垒说:“快交快交!自古道:交上皇粮不怕天。咱把该交的交上,谁也不敢怎么着咱!”运垒便从卖粮卖油的收入里抽出大半去了村部。奇怪的是,他五口人应交七百,村会计却向他要一千四百二。他问为啥多要,会计说:你装什么憨?你多种了九亩地不该多交?运垒想一想明白了,原来村里是将他跟爷爷拾来的撂荒地也算上了。他急出一头汗来,说:“那是人家扔了的呀!人家不种俺才种的呀!”会计道:“人家扔了的也是村里的,村里应该收你的钱。”运垒说:“不对,这地人家已经给村里一份钱了,俺就是要交,也得交给原来的承包户才是。”会计说:“就得交给村里,这是村两委决定的。我说你快交吧,一亩才八十,比原价便宜多啦!”运垒说不过会计,就低头耷脑回了家。跟爷爷一说这事,大脚老汉登时气得浑身乱抖:“这是什么熊事?还讲理不讲理?”

但他算一算,这九亩地虽然没有施肥产量很低,却也收了四千多斤地瓜干,能卖两千块钱,交上七百二也还剩一千多块,心里的火气便小了一些。他对孙子说:“叫交就交吧。”但在孙子拿着钱走了之后,他觉得不对劲:这么一来,村里多收了,咱家也多收了,可是地里却是实实在在地少收了。这账到底该怎么算呢?算来算去算不清楚,老汉便倒头睡去,不愿再算了。

村里卖高价地卖得很不顺利。一千多亩张出榜来,底价还是按原来的,像去年秋后那样竞价争买的现象却再没出现,过了整整两天才有几十亩被人选走。封合作看见这种局势,只好召开村两委会,决定将地价统统降百分之十。这样,才出现了一些买的,但也不是太踊跃,三天中才有一半的地有了主儿。剩下的,封合作只好再降百分之十。

就在第二次降价之后,突然有个外号叫“封大能”的村民站出来,用一万元现金买走了一百二十亩。这个封大能年届四十,会多种手艺,整年在外头挣钱,这回却一下买了这么多地,让村民们十分惊诧。封大脚也被这消息震动,亲自找到他问:“大能,你再能还能种得了一百多亩地?”封大能微微一笑:“大叔你看你的脑子我种不过来就不会雇人种?”大脚老汉这时意识到自已的脑子真是有点笨过去宁学祥有六七百亩都种得过来,封大能这一百亩算什么?咳咳,眼下的世道真是变了,不光开工厂办饭店可以雇人,连种地也可以雇人啦。他给封大能算一算,这一百亩地的价钱已经够便宜的了,即使加上各种本钱和雇人的工钱,也到不了收入的一半。这就是说,封大能种上一年至少要赚个两三万。他不由得暗暗惊叹:啊呀呀,这个大能可真有脑子呀!

他决定,让孙子运垒也赶紧买去,但回到家把这想法一说,运垒却立即摇头:“爷爷,这事好是好,可咱办不了。”

老汉问:“怎么办不了?”

运垒道:“咱没有本钱。买这一百亩地,不光要一万现金,还要买拖拉机、买化肥、买种子、买农药,还要像办工厂那样开工资给干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