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说:“你爹老啦?”费弓红着眼圈点点头:“老啦……”
和费弓一起来的中年人是地区民政局的孙科长。到家里坐下,他与老铁头讲了已故费局长的遗嘱。他说,按规定,费局长这级领导干部去世后,应把骨灰存放在地区革命干部纪念堂的,可是费局长在垂危之际向组织和家属讲,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安葬。起初组织上和时学娴同志都不同意,但是费局长强撑着最后那口气一再要求,大家便同意了。今天,他就和小费来沂东办这件事情。
听了这些老铁头问:“文典兄弟在哪里?”
费弓说:“在车上。”
老铁头便跌跌撞撞地往外走。等费弓把骨灰盒递到他手上,他平举在面前,看着费文典那张照片,老泪纵横地说:“文典兄弟,你就这么想回咱天牛庙?啊……”他这么一说,围观的人们都潸然泪下。
接着,大家又回到院里商量如何安葬死者。孙科长讲,时学娴同志的意见是,让老书记找人帮帮忙,下午就让费局长入土,他和费弓接着回去。老铁头一听立即摇头否定,说:“不行,文典兄弟回到家,说啥也得在村里过一夜再上东山。你们忙就先回去,其他的事不用你们管了。”他这么一说,孙科长和费弓面面相觑,走出去悄悄商量了片刻,回来道:因为这车明天还有别的任务,孙科长下午回去,费弓则留下送他爸爸。老铁头便答应了。
接着,老铁头让人找来儿子封合作,让他抓紧安排人在费文典的旧宅布置灵堂。封合作为难地说:“爹,那是大队卫生室……”老铁头打断他的话:“赶紧腾出来,让你文典叔住一夜!”封合作只得马上去落实。
老铁头吩咐老婆儿媳办饭让孙科长吃下,送他走后,他便去了费文典的老宅。这时,堂屋里的药品已全部搬到了另一屋,这里放了一张八仙桌,桌上端放着费文典的骨灰盒。老铁头到桌前深深一揖,跪下叩了四个头,然后就坐到旁边和费弓一起为死者守灵。他一边抽烟,一边慢悠悠地向费弓讲自已与他养父这些年来的友谊。出身于临沂福利院的小伙子聆听着这老汉的讲述,茫然而又不失礼节地点一下头,再点一下头。
费文典的灵堂建立后,村中与死者远远近近的人便陆续前来吊孝。到这里放下一刀纸,叩四个头,到老铁头跟前感叹几声,打量费弓几眼,然后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去。
作为联襟,大脚老汉是午后来的。他带了他的二孙子运垒。祖孙俩一前一后,中间还明显地空出了封家明的位置。他们作揖,叩头,神情端庄严肃。接着,大脚一歪一顿地走上前去看了看费文典的照片,回头小声跟孙子说:“还是那样子。”
吊孝的人走了一拨再来一拨。下午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
到了夜深,来人就很少了。但院门仍然没关,老铁头仍然坐在屋里没睡。费弓则坐在桌边,手托着额头打起了盹儿。
老铁头坐了一会儿有了尿意,便起身走出了房门。院里的电灯正亮着,他看见有一个人正站在院门外,手扶着门框向里张望。他问一声:“谁?”那人却转身走了。老铁头走到院门外瞅瞅,原来是一个老女人迈着小脚在急急地走离这儿。看那背影,是绣绣老太。老铁头的心猛然一抖:这女人,是来偷偷送她当年该嫁未嫁的费文典的呀……老铁头想喊她回来,让他到屋里好好看看,但老太太却一直急急走着连头也不回一下。看着她那远去的小小身影,老铁头的泪水再一次溢出了眼窝……第二天,老铁头便让人到东山刨墓坑。封合作问墓坑是单挖呢还是跟苏苏在一起。老铁头问费弓:“这事你娘是咋交代的?”费弓道:“她没说。”老铁头说:“她没说,就由着咱做主了。叫你爹跟你大娘合葬!”封合作把爹扯到一边悄声说:“这样不合适吧?俺那个大娘后来不规矩……”老铁头把脸一扬:“谁在世上没有一点半点的错?就这样办!你文典叔保准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