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得到些慰藉。这样一来形成了习惯,臭蛋一见了老爷爷就张嘴衔他的指头。大脚老汉也愿意让他衔,一根老枯的指头便常常成为老幼两个最为亲密的联系。直到臭蛋过了三岁生日,当老汉的指头又一回被那张小嘴衔住时,老汉才觉出有些不对头。他冷静地审视一下这个重孙,发现他这时只会说简单的几句话,而且连这些会说的话也不多说。再与同龄的孩子对比一下,发现臭蛋不如别人伶俐甚至可以说有些愚钝。老汉想:随他娘呢。老汉又想:不行,我不能叫他愚,我得教教他。
从这以后,大脚老汉便致力于重孙子的智力开发了。他伸出重孙子常咂的那根老枯的右手中指,高举着说:“一!臭蛋你说一,你说一老爷爷就叫你咂指头!”有了这个奖励条件,臭蛋便将小肚子一挺道:“一!”随即扑上去衔住老爷爷的指头啧啧吸吮。经过几次训练,“一”的课程圆满结束。到“二”就难了,因为重孙子没有太多的奢望,有一根指头就满足了,老汉用去半年时间反复引导,方让他在十回中说对六七回。当进行到“三”的课程,臭蛋已经是五岁了。
在教数数儿的同时,大脚老汉还教给重孙子一些别的概念,如大小、长短之类。到臭蛋五岁时,他又教臭蛋认识何为方圆。老汉指着饭桌说:“这是方的!”臭蛋便如鹦鹉学舌:“这是方的!”老汉指着烙煎饼的鏊子说:“这是圆的!”臭蛋也跟着说:“这是圆的!”
家里的一些实物认识得差不多了,大脚老汉决定把重孙子带到外面去开阔视野。他牵着臭蛋的手慢慢走出村东,指着一块块长方形的土地问臭蛋:“这是什么样的?”臭蛋瞪着一对大眼想了一阵子,说:“这是饭桌!”老汉刚要纠正,忽然想到孙子说得并不错:“对呀,是饭桌呀!没有地哪来的饭!臭蛋你真灵脱!”走过一张又一张的“饭桌”,老幼两个最后爬上了鳖顶子。站在最高处,老汉指着环绕在他们脚下的那块地问:“臭蛋,这是什么?”臭蛋转动小身子看了一圈,说:“这是鏊子!”老汉为重孙子的这个回答激动万分,他抱住重孙子,用胡子搔着孩子的脸说:“对呀对呀,它就是鏊子,我跟你老奶奶造出的鏊子!从这里收的庄稼真像鏊子上的煎饼,揭了一层又一层呀!”
就在大脚老汉拥着他的重孙子再度打量脚下的“鏊子”时,一阵人声从岭后传来。他转脸一看,发现有一伙人正在岭下边量地。揉一把老眼仔细看看,原来他们是本村的干部们,领头的是书记封合作。这引起了老汉的注意:许多年来,由村干部出面量地的情况一般很少见,他所经历的只有四六年、四七年的土改,五六年的入社,以及大包干第二年由封合作主持的土地调整。而他们每出一次面,都要发生对全村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这一次是要干啥呢?
他牵着重孙子的小手走下鳖顶子,走近了那些村干部。
等弄明白村里要将地全部收回去另分,他立马急猴猴说:“又另分呀!各家种得不是挺好吗?不管你们怎么分,反正我还是要我那块圆环地!”
村文书宁山青告诉他:你要也可以,但那块地按地亩是四口人的口粮田,你得跟你孙子商量商量,是要它还是要别处。老汉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要那块啦!”
老汉回家和二孙子说了这事,二孙子却立马表示反对:“不要那块了,等去村里抓阄,要别的地方。”大脚老汉一听怒不可遏:“要别的地方?不行,就得要圆环地!”运垒道:“爷爷,那块地不能要,它浇水浇不上,土层又薄,咱要它干啥?”老汉说:“它再孬再薄也要!”运垒说:“就是不能要,我已经盘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