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塞尔维亚的念头。现在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惨遭厄运,这么好的机会,奥匈帝国国内的扩张派们岂能放过?
素有花花公子之称,私生活十分不检点的奥匈外交大臣兼奥地利政府首相——贝尔希多尔德,这些年来一直饱受奥匈帝国国内各界,尤其是匈牙利贵族集团的指责跟讽刺,理由不仅因为他的私生活,还因为在任期间他的表现堪称拙劣。拒绝了皇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卡尔伯爵提议的在远东扩张跟发展的他,显眼令奥匈帝国国内众多眼红德国在远东势力扩张的家族跟公司十分不满。而且他之所以能够出任首相,完全是因为他出身于一个贵族的、富有且具有极大势力的家族。结合这些种种,贝尔希多尔德在国内的地位并不稳固,他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一场胜利,比如吞并塞尔维亚建立不世功勋来展示自己。因此和康拉德一起极力怂恿老皇帝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
皇帝虽然老了,但并不糊涂,塞尔维亚虽然弱小却绝非易取之国,而且塞尔维亚后面站着俄国,这让他非常犹豫,面对国内扩张派的逼宫,他反驳道:“……如果它们全都向我们猛扑过来,特别是俄国,我们怎能开战呢?”对此,他的首相跟手下的将军们回答的十分坚决,“但是我们不是有德国的再次保证吗?”
这位谨慎的君主很快发现他已经控制不住奥匈帝国国内的局势,这些年来他远离了太久的政权,他将太多的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继承者斐迪南大公,又在斐迪南被刺后没有第一时间重新掌握军队,这导致他这位奥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傀儡。他的首相跟将军们趁着斐迪南大公之死,趁机掌握了奥匈帝国。面对越来越多的请战之声,同时也警惕的发现了政府正在不断的操控媒体跟各种工具煽动帝国敌视俄国跟仇视塞尔维亚。隐隐感觉到不安的老皇帝只好做出了妥协,他同意召开御前会议。御前会议上,主张战争的激进派和主张谨慎的温和派僵持不下,最后勉强达成妥协——征询德国的意见。
为得到必要的保证,贝尔希多尔德的内阁秘书亚历山大·霍于奥斯伯爵,乘车前往柏林,带了一封弗兰西斯·约瑟夫写给德皇威廉的询问信,由奥地利驻柏林使节马里希·施策居尼伯爵转交。弗兰西斯·约瑟夫询问,如果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它能依靠德国吗?施策居尼星期天在同德皇的一次愉快的午餐会上,得到了答复。会谈未作记录,但施策居尼大使报告,“即使事态发展到奥匈帝国同俄国开战的极端,我们依然得到保证,德国出于它通常作为一个盟国的忠诚,将站在我们一边。”
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淹没在细节中而不为人所知。尽管奥匈帝国国内的媒体随后大肆报道德奥两国的友谊跟德皇的承诺,英国人甚至讽刺道:“那个疯子以整个德意志帝国资源为担保而随便填写的一张空白支票”。然而没人知道的是,实际上对于盟友奥匈帝国国内局势的变化,德皇威廉二世此时感到的是一种无力感和孤独感。自从从远东中国意外得知了意大利意图背叛同盟国体系的情报后,德国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意大利的拉拢跟威胁,情报机构更是做出了倾斜,每日都有大量的有关意大利高层的情报送往德国。然而,现在意大利国内,亲近德国的新总理西德尼·桑尼诺处境并不是很好。意大利国内从国民到王室都对他普遍带有敌意,这导致新政府成立以来步履维艰,不但财政困难而且得不到国内各界的支持。更令他感觉到手脚冰冷的是,意大利国内的报纸,普遍表示了对英法同盟的向往跟对德奥两个盟友的敌意。而意大利国内的将军们,原谅了那些更愿意在情人的肚皮上冲刺的将军们吧。从意大利发回来的情报总结起来只有一句——一旦全面开战,意大利恐不可信!
威廉二世已经经不起另一个盟国的背叛了,如果在这件事上不支持奥匈,势必在德奥之间造成离心力,虽然他对德国的实力有充分信心但毕竟英雄难敌四拳,德国今后地发展空间更加狭窄。为了将来,即便是战争也不可怕。威廉本人将战争和和平分为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如果和平是以德国牺牲盟国为代价换来的,他宁可不要。显然这么多年的身居高位,这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