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左右邻居都是熟悉的。凭啥突然让我们搬家?”居委会主任已经被这群家属缠磨一早上了,她头大地喊:“都别吵别吵,不就是想住到一起吗,搬进新楼以后,我还安排你们几家挨着住行不行?”“不行!我们46栋是卫生条件最好的,大家努力维护了这么多年,凭什么让我们搬家,便宜外人?”另一人接茬说:“王主任,虽然833厂和曙光厂分家了,但我们男人是去三线支援建设的,那是为国家做贡献。曙光厂咋能这么没有人情味呢?男人刚去三线,厂里就要把我们扫地出门?”“怎么就成扫地出门了?”王主任往前面的楼里指了指,“那栋楼就是分给你们的,卫生都打扫好了,你们直接搬进去就行!”“反正我不搬!”几个妇女没与居委会主任争执出结果,声称要去厂里找领导告状,气呼呼地走了。王主任站在原地嘟囔:“告吧,都去告吧。”叶满枝笑问:“主任,您不怕被她们告状啊?”“有什么可怕的!”最近各家来帮忙搬家的亲戚很多,王主任以为她是陈宣的亲戚,无所谓道:“她们闹着不肯搬,不就是想换个大房子吗?两个厂都分家了,曙光厂的领导怎么可能给833厂的家属换大房子?她们要是继续闹,就跟外来户住在一起吧。”叶满枝问:“刚才那几个都是男人去了小三线的吗?”“嗯,年轻小夫妻大多全家搬走了,只有她们这个年纪的留下的最多。”王主任叹了口气说,“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叶满枝在家属院连着看了三天搬家。陈宣每天都跟叶厂长一起出门,对于这个新来的女厂长,他实在是有点无语。叶厂长不但爱看人搬家,还爱看热闹。哪有争执,哪有乐子,她就往哪里钻。陈宣被冻得手脚僵硬,不知这热闹有什么可看的。叶满枝在家属院里逛了三天,第四天上午便不再出门闲逛了。她在办公室里琢磨了一上午,刚到午饭时间就去食堂守株待兔,等着与白荣五偶遇。见到白荣五的时候,叶满枝没兜圈子,开门见山道:“白团长,趁着午饭时间聊聊行吗?”白荣五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点点头跟在了她身后。周如意已经提前帮两人在食堂占据了有利位置。这个位置有啥优点呢?优点就是周围的职工特别多,特别团结群众。白荣五与叶满枝面对面坐下后,发现自己周围全是工人,一个空座也没有。他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将话说开了,“叶厂长,我大致理解你的意思,但设备的事我不能做主,上级给我的任务我是必须完成的。”有关设备的问题,谈感情已经没用了。叶满枝心里清楚,便没再说客套话。“白团长,你放心,好人好马上三线,那是政治任务,我不让你在这件事上为难。但我也想聊聊833厂的后续发展问题。”“833厂去了后方以后,要长期扎根在小三线吧?”白荣五:“当然。”否则也不至于这样大动干戈地搬家。叶满枝低声说:“想让工人们在全新的环境里安心工作,除了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也要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而让一家人团聚是最能稳定人心的办法吧?”“嗯。”“白团长,我在咱们厂的家属院调研了三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叶厂长先说说吧。”“35岁以下的夫妻,大部分是一起去小三线生活的,而35岁以上,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夫妻,大多是只有一方去小三线支援,另一方则选择留在了滨江。”“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家有好几个孩子,而且孩子之间有一定年龄差距,大的快要参加工作了,小的可能还在上小学。”“833厂去了后方以后,要先生产,后生活。对于小学中学的建设是放在后面的,所以为了儿女的未来考虑,也为了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很多家属选择了留在滨江。”白荣五无奈道:“这也是没办法的。”叶满枝说:“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确实不是能马上解决的,但是有个稳定的大后方,才能让工人们安心在一线搞生产。40岁以上的工人,年富力强、技术精湛,正是生产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部分工人的情绪和心情是最需要照顾的吧?”白荣五品了品她的话,望向对面说:“叶厂长,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刚刚叶满枝一直是压着音量讲话的,此时却放开了嗓门说:“白团长,我有个提议,希望你可以考虑
第48章(9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