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面,所以不是很主动的去追求质感和调子。也因为国画的思维惯性,也不太追求色彩的丰富性。在技法上强调笔触的丰富性,细节的细腻性,在方寸之地特别深入的去探求。可以说,西方的烙画是博的广的,我们的烙画是渊的深的。
素描讲求层次的表现和训练。素描样的调子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不同的笔触头,也是为了丰富表现力的达到。
先用侧刀开轮廓,然后细节整理,西方式的严谨。但是最终都为调子和层次服务。
在葫芦上,烙画即作为整体造型服务的一部分,从未是全部。
这是纸上烙画。
非常清晰最终表现的是什么。国内的烙画,似乎总是在为了烙画而烙画,炫的是技法,对工艺本身津津乐道的结果是,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植物玉”菩提子仁上的微型烙画。
不同民族的烙画,必然有她不同的风格和工艺技巧,西方的艺术,雄厚而直白,一眼到底。我们的烙画,最终与西方烙画的本质区别,应该来自对自我传统美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发挥出我们民族精致,内涵深厚的特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烙画艺术体系,把老祖宗的东西,玩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
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
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
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