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烙画(2)(12 / 14)

大时代的梦 莞简妤 25307 字 28天前

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

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

“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除南阳外,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的烙画艺术也都十分活跃,可以说是高手辈出。清代,云南武定县烙画名匠武恬,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的《瀛州古八学士图》,其人物“须、眉、衣褶、剑、履,细若丝粟,而一一生动,巧夺天工。

广东新会画师陈晚于清朝同治十三年创制火画扇用铁针在扇面上烙画,其中的精品,受到富豪大亨及达官贵人追捧。陈晚传徒给仲衡,此后一直在赵氏家族内传承。如民国初年在世的赵兆铭,能在葵扇上,烙画《竹林七贤》、《东山报喜》等人物和背景复杂的画面。赵的弟弟赵晃,在1960年去世,从事烙画达五十年。赵兆铭的儿子赵元,在广东省新会县也家喻户晓,至今其第五代传人仍在从事火画扇制作。

江苏的苏杭和南京也出现过不少烙画名家,如张友琴、刘锦堂、钱怀瑾、潘三四等。刘锦堂技艺精湛,以扇骨和梳篦为主,擅烫花鸟和仕女;钱怀瑾长于书画,作品以扇骨和笔筒为主,不用打稿,其烙线工细如发丝,擅烙高士人物。钱怀瑾的学生李环卿,也擅烙人物高士图样。改革开放初以烙画闻名的苏州烙画名家龚福琪,就是刘锦堂的学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中国画常被称为“水墨丹青”,墨色晕染之间,自有一份山长水远的意境和潇洒。然而,有另外一种中国画,全无水墨意趣,却在烟火中生成山水、花鸟、人物,它就是烙画。

从事烙画40年,徐建利觉得,烙画之美,不仅在于它极强的表现力,还在于它的包容,包容各种画风流派,甚至也包容材料的缺陷。他说“比如在葫芦上画,有时候葫芦本身的瑕疵,恰恰能成为画的一部分,为整幅画添彩。”

1962年生于北京。自幼爱好绘画艺术并对中国山水画进行过认真的学习和钻研,特别是对中国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对烙画艺术有着深厚的功力。在葫芦上烙的山水画意境悠远,别有情致。2006年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2011年12月授予北京市海淀区首届“文化守卫之星”。2012年12月,作品荣获北京民间艺术金奖。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等。

烙画的历史,几乎可以和水墨画相比,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落魄时,曾受赠一件烙画葫芦,以为盘缠,发迹之后,大兴烙画,将它作为宫廷艺术之一。不过,相对于水墨画,烙画毕竟是小众艺术,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在清末时代。

徐建利说“大约是清朝光绪时代,一个住在庙里的秀才,无聊之下用香头在葫芦上烫出画来,不料拿出去后人们争相竞购,一时间烙画蔚然成风。”

烙画可选的材料很多,木板、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