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等都可以,此外,筷子、家具也都可以烙画。徐建利说“尤其是过去经济条件不高的时候,人们自己打家具,都是素板,上面也没什么花纹,不少人就请人在上面烙画,又好看又经济。在南方,还有在芭蕉扇上烙画的,也别有趣味。”
如今烙画,都用烙铁,在过去,则多用香头、铜条等,徐建利说“就和墨分五色一样,烙画的线条,也有浓淡粗细,这样才能成就一幅好画。而且高温留下的焦痕,有一种光泽,这是它独特的美。”
在北京,葫芦做的蛐蛐罐上,是烙画出现最多的地方,葫芦适合烙画,而玩蛐蛐的人,往往非富即贵,最能引领风气,因此烙画也就越传越广。
徐建利说“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多的寓意,简单地来说,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同时,葫芦又被历来的儒家、道家学者们所推崇,将它和各种自然人文的道理联系在一起,极具中国文化的特色。现实中,葫芦也是很多人喜欢的玩物摆件,不论是握在手里把玩,还是放在家里装饰,都是很好的选择。”
徐建利从小学习国画,擅长山水,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烙画。他说“一开始纯粹是玩儿,后来进了工厂,在玩具厂工作,负责做模具,有时候做完模具等到生产的空当里,就跑到电工室,那儿有烙铁,用他们的烙铁做烙画,结果挺多人喜欢,有人新打了家具,也会叫我去帮他们在家具上烙画。”
2004年,徐建利离开工厂,开始专门做烙画,他说“那时候拜了一位烙画的老前辈,他给了我很多指点,告诉我哪里不足,那些年确实进步很快。”
烙画不只是中国的工艺,不少国家都有,但中国烙画更具特色,历史更悠久,且各种技法、题材更加完备。徐建利说“其实到今天,烙画本身也在融合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艺术中国,烙画也吸收了油画、版画、素描等画法,不过仍旧以中国书画为主,工笔,写意都有。可以说它是一个融合性的艺术。”
除了技法,烙画的材料也有很多种,葫芦、木板、宣纸、绢等都可以烙画,徐建利说“宣纸和绢上最难,稍不小心就烧穿了,但又要有深浅浓淡,所以要非常精细,既要掌控好温度,也要拿捏好力度。”不过,在徐建利看来,这恰恰也是烙画的魅力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够涵盖不同的技法、材料,甚至包容材料本身的缺点。他说“比如葫芦,一个完美的葫芦当然好,但太难找了,都是千里挑一的,大多数总有各种各样的瑕疵。
做葫芦烙画,当然没办法都去挑那些完美的葫芦,事实上,多数时候拿到一个葫芦,要先看它的特征、大小、形状,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瑕疵,然后想办法让瑕疵成为画的一部分,比如成为一棵树的树瘤。所以说,烙画其实有弥补材料不足的功能,有时候做好了,别人看了,觉得这个瑕疵似乎天然就是为了烙画而生的,没有瑕疵反而不好了。”
铁笔流韵绘丹青,万物板上溢芳香。
以上形容的就是烙画,提到烙画,就不可不提它的领军人物——郝友友。
1975年,郝友友开始接触烙画,至今从事烙画创作已有41年。
他曾在中国美术馆、西安等地办画展。
其作品曾被、裕仁天皇、法赫德等名人收藏。
只见他把烙铁与木板一经接触就会飘出淡淡青烟,随着“嗞嗞”声,青烟消散,木板上立体轮廓的图案渐渐显露雏形。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一门传承了千年的艺术,其以火为“墨”,金属为画笔,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郝友友先生经过了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改良,使这个古老的画种焕发青春,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被称为中国现代烙画大师。
“事实上,烙画的创作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