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光吃洋芋饼饼,凑合着在小学,睡的都是大队书记自家还有几个干部家里拿出来的被褥。自己倒是没什么,就是港城来的贵客,尤其是那位乔先生,北京来的陈主任说,他们家是港城数得上的富豪,是爱国港商。陈主任连夜让他跟县里领导汇报,领导今天一大早就安排送了吃的过来。
纵然是做了补救,领导还是担心怠慢贵客。若是老先生写这么一封感谢信,那是最好不过了。
杨福根不好意思:“写这个做啥啊?”
“你带我爸爸写思想报告的认真劲儿上哪儿去了?就不许我们祖孙俩表扬你一句?”岳宁拍了拍自行车座,“一封感谢信换一辆自行车,划算!等下我给阿根叔送去。”
“调皮!”岳宝华说了她一声。
李巧妹到岳宁身边:“是吧!春梅家都有自行车了,不比多几块布料,两包糖实惠?”
“多给糖,多给布料,也不妨碍再给春梅婶自行车吧?我情愿把东西扔了,也不愿意给田枣花。不行啊?”岳宁问李巧妹。
“行啊!行啊!我又没说不行,就是告诉你,你春梅婶还有其他。”李巧妹连忙辩白。
这是人家爷爷出的钱,岳宁爱给谁就给谁,她又管不着。
只是?刚才她去通知岳家祖孙的时候,在路上碰见在田里上工的几个社员,岳宁家的事是他们大队新鲜出炉的热闹事。她又一直帮着接待客人,大家自然拦住她打听。
她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跟岳宁所在的生产队的人也说了,岳宁的爷爷买了一大堆的礼品,要挨家挨户谢谢他们对岳宁的照顾。
一个女人听见了,还问:“难不成她还给田枣花送礼?”
“都有,都有!人家肚量很大的,我按照户头给报的数。”李巧妹把岳宝华让县里的同志帮忙买多少东西,说了一番。
布料?糖果?他们这个山沟沟,大部分人家就是过年都舍不得买,听见了都一脸期待。
田枣花整日骂岳宁,自然有人说:“就算岳宁不计较,愿意给,枣花也没脸拿吧?”
田枣花白了一眼:“不要白不要。”
想到这里李巧妹,默默地叹了口气,不知道等下田枣花知道每家每户都有就他们家没有会怎么样?
下一章入V,明天下午三点不更了,周四零点更新。
??[16]第 16 章
大队里的广播响起,又到了晚间放工时间。
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结队走在乡间的黄土路上,岳宁和阿发推着自行车,自行车后头各自挂了一个蛇皮袋,岳宝华跟在他们后面,去岳宁家的生产队。
路过别的生产队,岳宁和阿发跟人打招呼,还停下给大家发几颗糖,熟人问一句:“他们说你要去哪儿?”
“港城。”
“港城在哪儿?听说不是咱们的天下?”这兄弟接过糖果,剥了红色的包装纸塞进嘴里。
“瞎说什么?当然是咱们的天下。粤城再南边一点,清朝时候,这个地方被英国人占了,英国人说要租99年,所以现在是英国人管的地方。既然是借的,以后肯定要还回来。”岳宁跟他解释。
“哦哦!那可以看见洋鬼子了?你去看看洋鬼子是不是长得那么高?”这个兄弟踮起脚比划了一下,“还有,还有鼻子是不是那么长?”
这里太偏了,对外面世界的认知,都是听广播或者是开社员大会的时候听干部们念的报纸。
外国人啥样儿全靠想象。想告诉他,他比划得保守了。可自己的常识又是从哪里来?岳宁说:“等我去了港城,拍了照片给你们寄过来,让你看看洋鬼子是啥样儿的。”
“说好了啊!”
“说好的,我先回去了啊!”
岳宁继续往生产队里去,生产队里已经炸开了锅,李巧妹说岳宁的爷爷托人买了城里顶顶时兴的的确良布料,他们生产队,每家每户都有。
这会儿大家的脖子伸得比鸭脖子还长,甚至等不及的都跑来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