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不少苦吧?”

“如果爸爸还在,那么多少苦都值得。只是……”岳宁苦笑着摇头,“月有盈缺,人生总归有缺憾。对吧?”

“对。”周老爷子扯出笑容。

岳宝华开口:“三爷、宋局长、胡主任,是这样的……”

“等等,宝华啊!这是内地,新中国成立多少年了?三爷这种旧社会的称呼不兴了,叫我一声‘老周’。”

“这?”岳宝华对这位当年顶着日本人干的周自雄,叫一声“三爷”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岳大厨,您就跟我一样称一声‘周老’。”宋自强说。

“好。”岳宝华继续说,“这几日和乔老板同路回来,听乔老板说,内地即便技术上跟国外相差很多,我们中国人如果不给咱们国内企业机会,那还有谁给咱们的企业机会?所以他的方达海运和余老板的兴泰海运各下了一条六万吨的散货轮给国内的造船厂。我实在敬佩他们的一颗赤子之心。然我不过是一个厨子,能力有限,也不知道能为家乡做点什么。直到昨夜听世昌说了如今福运楼的状况,他说当年的福运楼的镇楼名菜,如今的福运楼已经没人会做了。他想送国强到我那里去学两年。我就想着教国强一个帮不了福运楼。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是从福运楼出去的,能不能为福运楼培养一些厨师?”

周老爷子一听,脾气上来了:“他还有脸说福运楼没人了?没本事,还不尽心教,可不就是没人了吗?就想着他儿子一个。别人在福运楼,就活该学不精,算盘打得也太精了。”

宋局长摇头笑,他说:“不瞒岳大厨,我们确实也头疼福运楼的传承问题。但是您往返港城和粤城也不方便。况且您在港城也有酒楼恐怕也没办法长时间走开吧?”

“你们也说了,世昌心量不宽。就算我来福运楼教,他恐怕还不高兴,也未必能好好教。我想在年轻一代的厨师里选个两到三个基本功扎实,勤学肯干的,带他们去港城宝华楼,在宝华楼做两年学徒。然后让他们回来。就像留学一样,福运楼外派出去学习两年。宝华楼按照港城市场的七折薪资给他们发生活费,包吃住。他们有基础,两年肯定能学出来。”岳宝华提出了这个方案。

“这个机会是真好啊!真能学技术。不过按照港城市场的七折给发生活费,怕是太多了。到时候他们可不肯回来了。”宋局长担心地说。

岳宁笑:“宋局长,宝华楼不会克扣任何人的劳动。七折加上吃住,再加上相关保险,刚好是一个人的用工成本。这里面的价差,会不会导致去了港城的人不愿意回来?我想肯定会。这是开放以后必然要面对的境况,不是吗?我们只能跟你们这里签订约定,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结束,宝华楼不会录用他们。其他的,你们自己考虑。毕竟这里有两边发展不同步的缘故。不过有人会往高处走,也有人会坚守本心,送出去十个人就算回来三四个,那也好的。不是吗?”

宋局长无奈:“是啊!现在公费送出去留学的人,也是这样。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回来?”

周老爷子想起今天罗国强说的,他问:“阿女,我今天喝小罗做的拆鱼羹喝出了你爸爸的味道。他说是你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