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琢问:“妈妈,这是我爸写给你的啊?”
“嗯,我俩谈对象那会儿,不能天天见面,他就把信放到军工大院的信箱里,让我去取。这些都是那时候写的。”
“我爸真浪漫呀,居然给你写这种话。哎呀哎呀,我要对他刮目相看了!”
叶满枝好笑道:“浪漫什么啊,我当时根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问了身边好几个人,大家都是红五类出身,谁有机会看这种东西呀!我被这个字条弄得抓心挠肝,不知道啥意思,还不好意思问他,气死我了!”
等到有言出生以后,他们要从军工大院搬家到军事学院那会儿,她要帮吴峥嵘搬书房里的书,才在书架上找到答案。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银辉如瀑洒天涯。”泰戈尔。
满月居于夜空,你居住在我心里。
一百个红包,明天见~
??[254]终章(下):全文完
叶满枝返回滨江的第三天,在家里接待了《滨江记忆》摄制组的同志。
“小姨,这是滨江电视台的赵台长。”徐骊珠为双方做着介绍。
叶满枝与对方是熟人,笑着说:“老赵,我第一次拍纪录片,你可得延续以前的风格,把我拍得精神点。”
她在滨江工作的时候,偶尔会上电视新闻。
这位赵台长对新闻把关挺严的,让她每次露面都显得很有精气神。
赵台长乐呵呵地保证:“我这次把台里的业务尖子全带来了,保管拍出最好的作品!”
双方心里都清楚,作品好不好,还得看这次的采访效果。
今天负责采访的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樊竹,甫一见面就喊了声“叶主任”。
叶满枝问:“你是曙光厂子弟?”
能喊她叶主任的,要么是光明街的熟人,要么是曙光厂子弟或同事。
以对方的年纪来看,应该是后者。
樊竹激动地点头:“我父亲是曙光厂的电工,我自己也在电视机车间当了两年流水线工人,77年恢复高考以后,我才考上大学离开曙光厂。”
叶满枝欣慰道:“咱们厂子弟一个个都这么有出息,真是太好了。”
采访地点是熟悉的环境,负责采访的人也算是熟人,这次采访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书房里只有叶满枝、樊竹和灯光摄影。
吴峥嵘本想在门口旁观一会儿,收到叶来芽扫过来的眼风,只能无奈退场。
樊竹笑着问:“您在滨江工作了很多年吧?”
“对,32年,一辈子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您还记得自己是哪年哪天参加工作的吗?”
樊竹并没准备什么深刻的问题,她的任务就是引导着叶满枝尽量多说,多提供素材。
后期会根据嘉宾讲述的内容,填充到各个年份的主要历史事件中。
叶满枝拿出一本红色工作证给她看。
“1956年8月27日,我拿到了人生第一本工作证,算是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了。”
“我记得您当时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樊竹问,“您那时负责什么?”
“刚开始负责民政、宣传,后来还有教育和工商业。”
“这期间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事吗?”
叶满枝回忆道:“那可太多了,我当时在街道办有个师傅,叫凤朝阳,她是我见过字写得最好的女同志,我俩一起给居民写结婚证,还要到街上写宣传标语。”
“我至今还记得在黑板上写下的第一条标语。那时国家正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为了鼓励大家投身建设,我按照要求写标语‘高楼平地起,条条柏油道,路旁柳成荫,庭院花枝俏。’”
“这种景象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做梦都没有具体素材。”叶满枝笑着说,“那会儿只有市中心有柏油马路,我所在的光明街上还是土路,庭院里没有花,只有菜地、鸡窝和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