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县内卫兵稀少,县令或为削弱豪族部曲,或为收纳强者补兵,裴潜全然可以领悟。

纵使裴氏不愿,也断无可能与这位杀伐决断的新长官反目,必将做出让步。

可听廷君之言,却更似不需青壮,而要花珍贵钱粮、赎买旁人视之无用的老弱妇孺……这究竟是为何故?

裴潜心中有个模糊的猜测,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虞临亦被问得有些茫然。

赎买回自己的子民,还需问原因么?

在不远的冬天,失去劳动生产力、供食负担反而加重的他们,大多是不会有活路的。

他则能为他们提供一份足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制造冬衣所需的羊毛纺织,即便用上他设计、再由工匠进行小批量制造的纺织机,其他步骤也需要不少人手。

虞临还是耐心地解释了几句:“官府收税纳粮,烦其以役,荒年到时,却未能养之抚之。”

“其迫于苦痛,自卖己身以求存,乃官署失职。”

他神色温和,口吻平静,显得此举仿佛理所当然。

却如万石之钟,敲得裴潜心扉剧震,几乎无地自容。

他不禁错开了视线,恭谨地低下了头。

虞临接下来的话,仍是清晰地入了他的耳:“天下岂容有不怜骨肉失身,弃子女于不顾之父母哉?”

裴潜喉头微哽。

他已确定这位虞廷君,当真是视闻喜县民如子,爱之怜之。

为其计深远,却仍觉亏欠。

作者有话说:

以后周一不休了,日更(邀功脸)

1.裴潜不带妻子上任

译文和原文都附上,裴潜政绩和能力都是有的,但当他的家眷的确倒了大霉,相当于一家人一起成就了他的清廉名声(他自己也的确不奢侈),大家看内容吧。

翻译:“每次外出为官,都不带妻子儿女随行。他的妻子儿女贫困,亲自用蔾草编织壁障来养活自己。他在兖州任职时,亲自制作了一张胡床,离任时则把这张床留下挂在柱子上。又因为父亲在京师,出入都是单薄的车驾,众多兄弟住在田间草庐,常常靠步行;家中老幼有时是两天三天才能吃到一天的粮食。”

原文:《三国志·魏书·裴潜传》裴注《魏略》“每之官,不将妻子。妻子贫乏,织藜芘以自供。又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又以父在京师,出入薄车。群弟之田庐,常步行。家人小大,或并日而食。其家教,上下相奉,事有似于石奋。”

2.尊候: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候:父亲“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 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 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父亲”的意义来了,如:

愿母为白候,属阿令转我得乐处。(《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 455)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虐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世说新语·言语》,91)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乙子称其父已往。(《颜氏家训·风操》,113)

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梁书·吉翂传》,652)

蒋济爵为陵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仆之辞,那么《梁书》里吉翂之父职为吴兴原乡令,而廷尉对翂称其父为“尊侯”, 《世说新语》《颜氏家训》更是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可见“侯”是父之代称,为魏晋时语。

“公”可作对人的敬称,《汉书·沟洫志》:“赵中大夫白公。”颜师古注:“此时无公爵也,盖相呼尊老之称耳。”相应的,“侯”也引申出尊称意来,如《魏书·张普惠传》:“遗书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