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端说:“都是军中精锐,百战老兵!你叫他们去修道么!”

王善说:“要是道士当的时间久了,疲了,想回军中我们也不拦着呀。”

过了几日曲端就派人去问那些假道士,假道士们很诚实:“有祭酒领着我们已经进了灵应军。”

据说过后曲端骂了一些很难听的话,大概说王善是杨国忠,那尽忠就是高力士了,但谁也没见过好几千个杨贵妃,而且每个都是肤色黝黑,粗糙强壮的西北汉子。

骂过之后,曲端也没有什么办法,道士们都很理直气壮地在军中挖墙脚,他一边裁撤老弱,道士们一边挑走强壮老兵。

逼急了,王善索性就把话挑明:

“这是殿下的亲军,自蜀中随殿下一路至此,灵应军的事,曲帅也要插手,也僭越太过了些!”

曲端就吃瘪了。

谁都不会给曲端当儿子,让曲端先慢慢烦恼几天。

尽忠听说后从家里挑了几盒糖,不珍贵,但其中有些是西军送过来的上元节礼,送到王善这里,又夸他:“王十二,我就知道你是个好的。”

两个人就坐一起吃了半日的点心,直到长公主叫他们过去。

殿下这里多了一个亲随。

有点烦恼。

姚家没有任何待遇,相反殿下要查一查他家那些贪赃枉法的事,好在姚诚急症发作,死掉了,那姚家只要交出兵权,还是可以回去当一个富家翁的。

诏书下去之后,姚家人是很感恩戴德的,但具体有多少真情实感她就不知道了。

他们带着对曲端的极度怨恨离开了京城。

折可求给儿子留下了,她在恩荫官名册里多加了这孩子的名字,也是暗戳戳叫西军看看,听话的人她是会善待的。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也是在折家规规矩矩长大的,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毛病,那她就可以很亲切地同他说几句话。

折彦文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不仅跪下,而且全身都在轻轻颤抖。

她说:“你毕竟是忠烈之后,与别人不同,你放心……”

折彦文那张典型陕西汉子的小脸扬起来,用很生硬的语调,哽咽道:“殿下,求您疼我……”

长公主静了一会儿。

“你替你父赎罪,去军中当一小卒吧。”

折彦文飞快地跑了。

第553章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恩荫官的考试结束了。

卷纸整理完,几位博学多才的老师看了看卷纸,分门别类地汇总后,送到艮岳请最终裁判看一看。

赵鹿鸣就看,刚开始好好看,后来一边剥果子吃一边看,给考生们辛辛苦苦写的废纸按上好几个手印。

四百多份卷纸里,有三百多份是废话,本来嘛,她问有功的人该怎么奖励,京城的世家子弟就夸,硬夸,三百六十度地夸,讲什么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就这点事你怎么说它都是陈词滥调的劝进表。

就这劝进表也不是这些熊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其中有些有家中父祖的文风,这是书香世家,人家吃自己的;还有些是从前人的智慧里摘下来的,言辞里就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比如说“叡智神武,料敌用兵,殷汤之略,周发之明也”这种话就是从繁城的受禅碑上拓下来的;还有一种最丢人的,多半是忠烈之后搞出来的,这些孩子是战死军官的子侄,他们不通文墨,不知道该怎么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但既然提前透题了,他们就去雇一个太学生来写,但京城什么东西都贵,凭什么太学生就很便宜呢?而这些军营子弟又很团结,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老师把这部分的人单独收拾出一叠给她看,其中也有给尧舜禹汤抄成鱼家瓢虫的人,但基本上就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拿着团购券来她这交稿。

她倒也不恼,只是让旁边的小女道记下了名字:“他们同气连枝,情分还是很好的,将来上战场可以并肩而战。”

除去这些人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