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1 / 2)

赵匡胤一想到这里,就火冒三丈,倒不是对赵光义的后代上位有什么不满,毕竟人死如灯灭,那么多年过去,子嗣继位这东西说不准,可能是他家刚好传承断了,过继赵光义家的也不是没可能。

但只要一想到,赵光义软骨病基因,和大宋被外族灭国的事情,赵匡胤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必定还有什么是他没弄清楚的。

在又给赵光义狠狠来上几脚后,赵匡胤眼睛飘向跪着的赵光义,琢磨着要不是一劳永逸。

收到自家大哥飘忽的视线后,赵光义突然感觉背后一寒,打了个寒颤,连忙把已经去世的老母都搬出来,和自己大哥打亲情牌。

……

【说完元朝,之后就到了明朝。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那也是人才辈出,科技发达的朝代。】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这这,莫不是明朝之后,在无汉人。”

天幕不知道自己说出了怎么样一个炸弹,“碰”一下把从秦到宋的众人,炸的人仰马翻心有戚戚,只是继续说着与大明有关的话题。

【明朝到明朝末年间,出名的医书并不少。

其中最出名,相关话题提到最多的当属《本草纲目》,听名字就知道是一本与草药有关的典籍。

事实上也确实是,《本草纲目》除了收纳《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外,还收纳了历朝历代诸家关于本草及基本中药理论内容。

成书耗费了作者近三十年时间,参考书籍八百多种,载药1892种,并在收纳的药草性质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标本制作,与草药配图一千多幅,方剂万余种,在方便后世医者学习的同时,奠定了我国植物学基础。】

“万余种!!”

在被明朝之后无汉人王庭打击后,大家都想看看这最后的汉人王朝是怎么样的,一听万余种方剂,当初惊呼出声。

不是他们大惊小怪,实在是万余种可不是小数目,哪怕是时下最全的医术,所收纳的书籍也不可能达到万余,在加上草药的收集。

即使是宋朝政府组织的《新修本草》也不够载药850种,与李时珍相比还是要差上一些。

难以想象他一个人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事实上,大家这时候惊呼还早了点,因为《普济方》还没出来,作为明代方剂学发展的巅峰。

李时珍所收纳的《本草纲目》在方剂这一块上,还是比不得专门收录方剂的《普济方》。

【说到《本草纲目》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作者李时珍。

作为明朝有名的药圣。

李时珍的医学经历颇具家学渊源,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也是当时的名医,还曾在太医院中任职过吏目。

不过明武宗年间,医生地位低下。

其父不愿意李时珍如他们一样学医,一辈子过艰苦的日子,就把孩子送私塾读书,指望着他能考起公名,成就一番事业。

可惜李时珍自幼生长于满是药香的生活中,喜爱医学,对于科举仕途并不算重视,尽管十四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之后又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中后,彻底放开自己弃儒学医,专研医学。

李时珍的父亲看儿子一门心思埋头医学,真无一丝求仕途之心后,也放弃了让他继续学习的心思,把本事尽数传授于儿子。

而李时珍对于医学那是真心相爱,二十三岁随父学医,三十三岁就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

嘉靖三十五年又被聘请去太医院任职,官至正六品。

任职期间,李时珍虚心学习,在太医院见到了天南海北的药材标本,饱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的同时,还了解到了打量民间草本资料。

这也为李时珍继续写出《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

医生大抵都是待不住的,名医更是少被拘泥于一地,只为达官显贵医治。

做了一年的太医,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