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看够了药材,觉得够本了,就不愿意在待在太医院,自请辞职,带这个药箱和知识回乡开了个堂号,此后多年坐堂行医。
而《本草纲目》为什么会被写出来,起因也简单。
因为知识的不统一,药名混杂。
比如药物远志,南北朝的医者陶弘景说它形似小草,像麻黄,青色开白花。
宋朝的医者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根本不似小草,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这味药材。】
“远志形似麻黄,安神通肺,去咳止痰,大青叶宽,开黄花,有哪一点形似远志了,这宋朝人真没眼光。”被提到的南北朝医者陶弘景,听自己被后代说了,捋了下胡须义正言辞的反驳对面。
作为被提起的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并不以医术专长,在谋略、化学、道教上的成就,不亚于被提起的医家名声。
自永明十年便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完善道家神仙体系。
会著作出《名医别录》,也是因为当代著名的草本家,有数十位之多,但却没有统一标准。
加之书籍传下来,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医者运用起来,极为不便,草石不分,陶弘景才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
将众人之书,古今之籍收纳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在将二者合二为一,注上心得体会取名为《本草经集注》。
此成书破费陶弘景之心血,如今被后人一激,心中虽然稍有不快,不过多年的道家修养还是让他很快化去心中的不满。
而是将视线转到手中的典籍中去,事出必有因,既然后代会觉得形物不匹,如果不是瞎说,比如是有那点不对的。
医书乃救人之书,马虎不得,陶弘景干脆去采摘了一株远志,给门中弟子观看,可门中弟子尽数说与师傅一样。
陶弘景便下山,询问百姓觉得这诸草像什么。
如此一问,百姓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说像开花的小竹,有说像小扁豆、大金牛、辰沙草……
总之大家眼里的远志似乎相似之物可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以陶弘景简单的形容分类,似乎还是不足以让后辈们能更好的分辨什么是远志。
这让陶弘景一下头疼了起来,本意是让大家更方便的辨认出典籍中的药材,可看来如今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