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1 / 2)

【吴又可之后,接着为瘟疫学发展,做出贡献的是清代叶天士著作的《温热论》,其书主要阐明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不同于六经、表里概念,完全从瘟病概念特点出发的辩证法。

包括卫气营血辨证及辨舌、验齿、辨斑疹等诊断和护理方法,简洁明了,是叶天士在精熟临床经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逻辑缜密抓住了温病发展的关键点,对于临床有极高的适应性,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温邪上受,首必犯肺,邪肺至心,神志昏乱”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孙思邈对《瘟疫论》《温病论》都抱着研究的心思研读,对于两书颇为认可,赞叹叶天士所著之书:“温热之论,不亚于伤寒之论,轻薄而简,此乃奇书。”

【在与叶天士相同的时代,与他共同闻名的还有同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的薛雪,字生白。

本人并非专业的医者,最早是追随名儒叶燮之门的儒生,精通诗文画功,擅长拳技,为人豪迈。

因其母换上了湿热之病,立志从医,技艺日渐精湛,著有《湿热条辨》一书。

于书中阐释了湿热的原理,认为“湿热之为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且并发症容易出现“耳聋、干呕、发痉厥”

同时薛生白还在《湿热条辨》中讲述了湿热的本证,及湿热后会出现常见的几个症状,开始时感到寒冷,之后会感觉热但并不冷,胸口出汗,舌头发白或发黄。

该病常与季节挂钩,为外感热病中的大类型,或因暑气形成湿热,也可因夏末初秋之季气候溽暑,又热又湿,身体虚弱者自得此病。

为了治疗湿热病,薛生白将其分为三种。

一为湿邪伤表,二为湿邪在肌肉,三为湿热侵及经络。

当位于人体之表时,可出现恶寒、无汗,头疼、腰痛,故用藿香、香薷等治之。

当位于人体之肌,湿邪伤及阳明肌肉时,可出现发热、汗出、身重、关节疼痛,采用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治疗。

若伤及人体经络脉隧,见有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流延等症状,当以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等药治疗。

若湿热阻遏膜原,有如同寒热如疟的表现,薛生白会选用吴又可的疏利膜原之法,仿达原饮,选用柴胡、厚朴、槟榔等药物治疗。

此外还有诸多关于湿热的辨证治疗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字直接放屏幕上,感兴趣的可以暂停看一下。

现在接着往下,温病四大家,总不好漏了被誉为温病学派最高成就的吴鞠通。

他算是全篇介绍中,唯一一个因为父亲因病去逝愤而学医的人。

他的经历与张仲景颇有些相似,都因宗族之人死而奋力专研医术。

他曾通读吴又可的 《温疫论》,感慨其论述宏阔有力,乃前人所未有,深受启发。

但本人是个叶天士吹,更为偏爱叶天士的理论,在继承叶天士的基础上,博通古今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大家,是温病派的最高成就。

在原有温病的基础上,又把温病划分成九种,其中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此外八种均与季节挂钩,从表现上加以区,是温病学中非常完整的分类方法。

并在书中创建了“三焦辩证论治理论”,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确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

同时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确认为,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决定了由此演变而来的治疗原则,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简单明了的阐述了三焦治疗原则。

且吴鞠通作为博览百家之人,兼具各家所学,包括不限于《伤寒论》、《瘟疫论》、《温热论》等书籍,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医家常用的良方。

如藿香正气散、桑菊饮、犀角地黄汤等都算是常见,偶尔能听到的汤剂,临床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