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酒的神秘,引得县城不少乡绅和公子哥感兴趣,把酒价哄抬到普通平民已经买不起的价格。
高粱酒从最开始的35文,一路水涨船高,飙升到300文一斤,都翻了不知凡几,而且价格还在持续飙升。
加上存货不多,福生酒楼还搞限购,一人两斤酒,一些闻讯而来的管家和小厮,在福生酒楼排起了长队来,就是为了给自家主子买到酒。
这些都是许镜教她的,福生酒楼掌柜也是学到了。
反正福生酒楼是一下在县城出名了,高粱酒也一下出了名。
时间在许镜和宋渔忙着酿酒坊的事儿中飞速而过。
期间许镜还将自己正月那会儿沤的肥,在秧苗长得壮实些后,泼洒进田里,又引活水灌溉,平衡肥力。
这一操作再次引来村民的惊呼,但许镜家田地里的秧苗青青绿绿,壮实得很,整整齐齐栽田里,比起其他村民矮了一大截的苗子,实在是肉眼可见地长得好。
连同陆家那一亩地也是这般高壮。
有些意志不坚定的村民,已经在怀疑,许镜的做法,是不是真能让秧苗长得更好,秋后收成更多些。
但更多的村民还是认为,田里苗多的肯定比苗少的,最后收成多。
为了这件事儿,一些村民还开玩笑似的,打了个小赌。
第75章 英子出事
◎找人◎
这天, 大岳村来了个外乡人。
这外乡人跟一般的外乡人还不太一样,人长得白净,斯斯文文的, 虽穿着布衣, 还是透出种读书人的儒雅。
来大岳村的一般都是货郎,偶尔过路的走商,或者问路人。
问路的读书人倒是有, 但是他们一般不进村,在村口问完路就走。
卢旭这些日子下村访乡以来, 也算是对东阳县城这片, 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百姓多靠人力耕种,买得起牛的富农不多。
一年收成比之他之前管的县来说, 算中下等, 全年收入几乎都靠种地,农闲时会进镇里或县城打短工, 又或者到河里捕鱼, 上山打猎之类, 以补贴家用。
日子过得稍微清苦些, 但又算不上贫瘠,不好不坏那种。
若不是要守着公主要的那片矿区,他本来应该调去更好的地方,管理更加富庶的县。
矿区挨着最近的村子, 就是这个大岳村。
听公主那位祝小将军说, 里面还有个不错的年轻人, 让他关注一二。
不是关照, 而是关注, 按那位祝小将军的意思,恐怕这位年轻人不简单,藏了点东西。
卢旭想顺道看看那位年轻人,问了一个好心村民,村民笑道:“你问镜儿哥啊,顺着道往那边走就成。”
“她家是村里最阔气的,住的听说都是那种地主人家住的院子,她家还开酒坊,才开工哩,可惜我没选上,不然能赚好些钱。”
“不过镜儿哥说了,等日后她酿酒坊起来,扩大规模时,还要再招人,让我们多种些高粱、大麦啥的,她都收……”
卢旭没想到问到一个话唠村民,也不恼,反而越发有兴趣了些,看来这个叫许镜的年轻人,在村里名声不错。
他干脆拉着村民,两人坐一块青石上唠。
“那她倒是厉害,又会酿酒,又会打猎的。”
“可不嘛,我儿子要是有她一半出息就好了,”村民感叹,“她家还有几十亩果园和几十亩田呢,已经属于村里一等一的富户,比起地主老爷或许稍差些。”
“但看她这速度,恐怕要不了几年,就能成地主老爷,买个几百亩地的。”
“不过,她应该不会买这么多地,开大酿酒坊才是。”
卢旭好奇,“哦”了一声问为什么,村民道:“她不会种地哩,你一路走过来,瞧见那些田里,长得整整齐齐,又稀稀疏疏的秧苗没?”
“都是镜儿哥家种的,庄稼老把式都说她糟蹋地,可她不听哩,就是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