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2 / 3)

季时年低头坐在沙发上,耳边洛瓦再说什么她都听不见,颤悠悠地站起,甩开洛瓦的手,大步走向大厅一拐进了酒吧。

盯着酒水单上琳琅满目的品名,有她再熟悉不过的葡萄酒,红的,白的,桃红的,法国的,西班牙的,美国的,不,她不要这些,想起来周裕之说过的二锅头,抬眸,轻飘飘地,“我要二锅头。”

二锅头上来,原来如此的好,圆圆的青瓷瓶,名字通俗得很,却有这么漂亮的身姿,倒出的酒,清亮透澈,飘一股幽香,骗人,真的骗人。为什么这么多骗人?

那酒仿佛是听过的谎言,清雅的造型配着肚子上的名字立在那里嘲笑着她。一杯酒下肚,喉咙辣得厉害,再倒一杯,又仰头喝下去,空了便又斟满,几杯下去,眼里的泪便淌下来,滴到酒杯里,一滴一涟漪,几滴便是混沌,看着眼晕,双手捧住脸,眼泪就从指缝间迅速渗出又落到地毯上,无声无息,瞬间无影。无声的哭泣渐渐变成低声的哀泣,断断续续,呜呜咽咽。那哭声如此绝望之极,仿佛今生再没有复手再得的一线生机;哭声又压抑之极,仿佛是无底悲伤的泉水流泄出来,无一丝话可以安慰,人生可不可以不要这样荒诞的悲剧。

欲将沉醉换悲凉。除了沉醉还能干什么,那些回忆因为误会无意识地消解反而变成不敢触碰的东西。不能想,谁敢想,害怕想。

作者有话要说:  引致伤痕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引致需求”,本意比较学术,指生产商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是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制造产品而形成的派生需求。现实中可以通俗理解的一层意思就是你购买了一个东西,为了这个新买的东西又需要不断再买其他的,这些需求不是你最初的,而是被原来的那个牵引而来导致的。

大学时候讲西方经济学的是个女老师,在讲完这个理论后的某一天,穿了双墨绿色的皮鞋,很漂亮,但和黑色的裤子不怎么搭,然后在隔周的课上,老师穿了条深绿色的呢料裤子,我和同学在第一排对视而笑。女老师长什么样子已经忘了,只是墨绿色的皮鞋和引致需求带来的深绿色呢料裤子印象深刻。

右耳朵疼,原因是最近新剪了短发,以前梳马尾的耳环便都觉得太小,那些扣式的,即使米粒大,在鬓发整齐的耳侧也是璀璨夺目,只因换了发式如硬币大小的也显不出光彩,臭美心理作怪,去买那种大大的,长长的,带着流苏的。然后,痛苦就来了。

天热,剪短头发,去买新款耳环,因为娇嫩的耳朵从未受过如此重负,所以不得已被伤害了。

我把它称为引致伤痕。对引致伤痕的最好解释就是一句古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写到季时年和劳伦斯情感误会大明晰的一刻,引致伤痕出现了。

其实最初只是个小小的误会,或者等Anne从法国回来和劳伦斯提出分手时,在劳伦斯的再三追问下误会水落石出,最终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原来闹脾气的原因不过是听信谎言的小事件。误会,谁的恋爱里没有发生过,女儿哭,男儿哄,到最后反而貌似比原来还要如胶似漆。怎奈Anne这一走,不幸遭遇车祸,待苏醒便有“回首已是百年身”的醒悟,再世为人,情情爱爱有什么可谈,生命都差点儿失去,丢个男人又如何,所以放弃吧。

这一弃,从此江湖儿女两不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见面,世事如梭,织就多少金丝铁网,扯断这根,那根还牵着,撕破那张,这张还套着,谁还是当初干干净净的玲珑人,岂是一个回头那样容易?

小小的误会在生活发生多重变形错位后,误会以指数级数增长,最终结出无法挽回的果。

不是狗血,气象学家总结说了,这种现象叫“蝴蝶效应”。

☆、剖白心迹

劳伦斯回到酒店,途经季时年的房门,想敲,犹豫一下,还是放下手,经过,打开自己的门。

懒散地靠在床头,季时年也许已经在那边睡着了。这么多年这一晚是他距离她最近的时候,说不想,怎么可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