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丫瞅了一眼他的背影,转过身,用女神般的表情看着柜台另一头的两个乡下顾客向她走来。
第二十一章
封家明死后的那年冬天,宁可玉和小米的电视票卖不出去了。
卖不出去的原因是本村有二十多户也买上了电视机。搞了一年大包干,交上公粮和大队提留,家家都还有一些余钱。这些钱,有人用于偿还陈年旧账;有人用于添置新衣和自行车缝纫机之类;有人用于盖屋娶儿媳妇。而一些原来不欠账又没有别的较大开支项目的人家,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买电视机。他们惊奇地发现,宁可玉那件馋得他们垂涎三尺须拿钱才能看上的玩意儿,只要花三四百块钱就能拥有。而这三四百块钱他们在责任田里忙活一年就出来了。日他姥姥个腿,这么简单的事还不快办!于是在腊月里,今天这户树起了电视天线,明天那户树起了电视天线,那些在空中摇摇摆摆的金属制品成为天牛庙从未有过的景观。买上了电视的人家没有一个学宁可玉的,都是大敞院门来者不拒。有的人为了炫耀与自夸,还主动邀请邻居前去观看。这样,尽管小米每天还在村中许多地方书写“今晚电视×××”的广告,可是没人再去她家了。
宁可玉和小米感到了一种失落。这失落不仅仅是金钱收入,更主要的是因为家中热闹了两年多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尤其对于小米来说,这两年是多么愉快多么满足!电视里不是讲实现现代化么?那么天牛庙的现代化是她家首先实现的。其他人家没有现代化,便只能在晚上一一拿着钱递到她的手中才能分享一会儿现代化。每天晚上许多人享受现代化的时候是很热闹的,他们说笑,嬉闹,传播着本村与外地的新闻,这儿无形中成了全村的一个文化与信息中心。还有,来看电视的多是小青年,小米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快乐特别有趣。可是现在,人家都不来了,每天晚上,电视机前坐着的只是她和宁可玉两个人。
小米不习惯这种冷清,便向宁可玉提议电视不再收钱。宁可玉同意了,小米就揣了粉笔,到村中写出了最后一次然而是最为广泛的一次广告:宁可玉家电视往后免费欢迎观看。到了晚上两口子敞着院门等,但始终没等来一个观众。小米很失望,说:“这是咋回事呀?”宁可玉说:“不来就不来,咱自已看多利索!”就和小米两个人看。但小米情绪不高,看了一会儿就上了床。宁可玉关掉电视去被窝里摸小米,让小米一巴掌推了老远。
在小米嫁给宁可玉后的两年间,她爹是一直与这“二人帮”划清界线的,声称再不许小米回娘家,如果敢回就敲断她的双腿。由于现代化的吸引力,小米是一直不在乎这些的。老腻味骂他们是“二人帮”,她曾无数次地对宁可玉说:“说咱是二人帮,咱就是二人帮!搞得对,搞得正确!咱坚决搞,搞一辈子!”为了表示搞“二人帮”的决心,她两年中一次也没回娘家。有时出门或下地碰见爹娘,也是将脸一扭假装没看见。不光是不回娘家,连两个姐姐也不再来往。去年过年时二姐小面曾捎讯让她到她家玩,小米想:去啥呢?二姐家也没有现代化。她决定:哪里也不去。因为去哪里也没有在家看电视有意思。
而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年关里,小米就生出对娘家人的思念来。想到当初离开娘家的决绝,她不好意思先见爹娘,就打算到二姐家走一走。腊月二十七天牛庙逢集,她称了两斤油条,又给外甥女买了几朵过年戴的纸花,便去了鼓岭。踏进那个两年多没沾过她脚印的院子,二姐小面惊喜交加接过了妹妹的箢子。而此时小米发现,二姐身边已经又多了一个拖着鼻涕的胖小子,二姐家的桌子上也有了一台和她家一样牌子的“熊猫”电视机。她的心便又像遭了一顿冷雨的浇淋。
说了一会儿话,小面便起身做饭宽待妹妹。在这个时候二姐的胖小子跑到锅屋捣蛋,小米便抱他到院子里溜达。等二姐把饭做好让她吃时,她放下外甥,忽然感到臂弯里有了一种难捺的空虚。她无心吃饭,老是去看外甥,眼光落到胖小子身上便再也移不开。小面发觉了这一点,看着妹妹依旧窈窕的腰肢问:“小米,还没有事儿?”